新生儿黄疸是许多新手爸妈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宝宝变身“小黄人”到底是正常现象,还是健康警报?让我们听听儿科专家的解读。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主要表现为皮肤、巩膜(眼白)以及其他组织被染成黄色。这是由于胎儿红细胞被加速代谢后,大量胆红素堆积所致。据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统计,我国每年有超过200万新生儿接受黄疸干预治疗。
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负责人舒继红:“大部分的新生儿宝宝在生后两到三天都会出现程度不等的黄疸的情况,一般以生理性黄疸为主,大家不必惊慌。”
医生介绍,生理性黄疸通常不需要特殊治疗,可通过增加喂养次数、促进排便等方式帮助胆红素排出,而病理性黄疸,一般出现时间过早、持续时间长、程度重或消退后重现,可能伴随精神萎靡、吃奶少或吃奶特别慢(也就是拒奶)等症状,家长需要特别警惕。
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负责人舒继红:“如果出现生后24小时出现黄疸,第二个是这个黄疸退了之后过两天又出现了,这个要警惕,第三个就是黄疸的指数超过220微摩尔每升,再一个就是如果黄疸持续时间超过两周,大家就要警惕病理性黄疸,就需要到医院来就诊。”
专家提醒,黄疸无小事,科学应对是关键。对于新生儿黄疸,家长切不可盲目处理,要密切观察,科学对待,必要时及时就医检查,在医生指导下选择更加适合的治疗方法。
(记者:彭栋 编辑:姚伟红 制作:张靖康 审核:郭俊杰)